小普读《省时省力的二八法则》笔记
书里说:“一本书80%的价值,已经在20%的页数中就已经阐明了,所以只要看完整部书的20%就可以了。”
所以,我遵守了这一规则,只看了20%,而本篇文章所呈现的,也是我20%的观后感。
其实整部书,让我有感的就是最后一段:
“让顶尖销售员来训练你打算留下来的人员,经过一个阶段之后,在受训人员中淘汰掉表现较差的一部分,只保留表现最好的20%,把80%的训练计划和精力放在他们身上,力争让他们也成为公司的顶尖销售员。这样长江后浪推前浪,整个公司的销售业绩也就上升了。”
简直醒瞌睡!作为可能是受训人员的一员,如何成为“后浪”,如何成为团队前进不可替代的位置,的确值得花80%的精力居安思危一下。
大多数人都喜欢待在让自己感到舒服的环境里,所以会努力地去适应周遭的环境。
我也曾是。
但不知从何时起,身处的环境不再友善地让我舒舒服服,甚至是九死一生,也怀疑过不公平,其实都是内心的小气鬼在作怪。今天,想聊一聊成长,如何强大到不被后浪推倒,不被历史淘汰。
首先,优秀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持有更高的标准。
比如领导我的校长,管理我的主任,他们对我的要求比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,给我反馈的建议也会不自觉地迫使我提高对自己和生活的标准,帮助我重新思考,改变也随之而来。
每次我将自认为满意的设计稿交上去,校长都不太满意,总能指出其中的很多问题,让我重新整理思路并且调整得更深入些。
尽管这个过程很痛苦,但也正是我不断进步的原因。
这不仅适用于工作关系,也适用于人际关系。
我的伙伴是否把我引领到了新高度?是否帮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?而我是否也帮助到了对方?
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取决于自己的标准,以及周围人的标准。
所以我是喜欢跟对我有更高标准的人待在一起的,拥有一个更高的平台和视野,让我也高端起来。
其实工作中,很多关于效率的道理,都在成就中,挫折中,琐事中经历着也学习着。
想聊更多的,还是生活与成长。
相信你我每一个人,都在独自面对成长。
终于在这个假期看完了《人类简史》,里面讲到,随着社会变革,文明发展,出生率高了死亡率低了,但个体幸福感未必是上升的。
早在我们进化成智人之前,我们的基因已经被筛选淘汰了好几万年。假设曾经有过三种人,一种是一天到晚很开心的,一种是一天到晚很抑郁的,一种是“开心不了很久,抑郁不了很久”的。
一天到晚很开心的,容易犯错,过度活跃让自己英年早逝;一天到晚很抑郁的,每天沉溺在困扰中,耽误了繁衍后代;于是,最后剩下我们的祖先,一群无聊的人,发生好事情开心不过一个月,发生坏事情抑郁不过一个月。他们生生不息,结果有了我们这群天天找刺激,年年会水逆的人。
当然,以上只是假设。书中也提到一份幸福感的调研报告,一个中了彩票的人,开心只会持续一个月,一个刚截了肢的人,轻生的念头也不会念叨很久。
于是,我开始理解:
为什么我们升学考上好学校,大概只会开心一个暑假?
为什么我本以为买了新包包会很开心,其实只会开心一天?
为什么我活在当下的时候还算开心,但稍微往长远想一下就会觉得焦虑?
因为持续的幸福感来源于持续有好事发生,而我们却不为一件好事而幸福一辈子。所以,我们就努力学习咯~努力工作咯~努力赚更多的钱咯~
另一方面,我也释然,一切焦虑和伤痛都会有尽头:
比如我干了一件很丢人的事情,但没关系它会过去的,我也会再干一件。
比如生孩子很痛很痛,没关系,你会忘记的,然后开始计划生二胎。
比如连续住了几天五星级酒店后,因为没钱了换成青旅,也觉得OK,还为省了钱而感到高兴。
终于明白有人唱:“有时候,有时候,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。”
对于一个凡人来说,开心和抑郁都是有尽头的。
忙到焦虑,却又一事无成。那就是我2016年上半年的状态。
“重要事情优先做,一次只做一件事情。”——从书里得到的一个概念,简简单单一句话,拯救我于凌乱无效之中。
我每周抽出一点时间,来思考自己的一周排期,想清楚优先做的事情,以及可以搁置的事情,再是可以分给别人做的事情。要清楚一个事实,搁置大部分情况下就意味着不做,不做一些事情往往让一些人不满意,但要坚持拒绝。
如果事情足够重要,要一次只做一件事情,要大胆地用整块时间去完成,效率更高,完成质量也会更好。
我们往往会低估完成一件事所需要的时间,也会高估自己做事情的效率。于是,给自己安排了很多方向和目标,可是一个个都没有实现。我们却在忙碌中,一事无成。
要知道,本来值得为之奋斗的东西就不多,也不需要多。
愿多懂一些道理,更加持重坦然。
愿你跟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,每天在一起早餐,午餐,晚餐。
最后,在查阅资料的时候,意外的发现一个名叫“0.8生活学”,它讲的是:健康的心脏,每0.8秒跳动一次,是人体循环的最佳状态。这是个从医学衍生出的生活观:不必每件事都做到十成,尽80%的力气就好,剩下20%的力气权当回旋的余地和养精蓄锐的本钱。
不管怎样,时刻提醒自己:今天,我“二”了没?